栏目分类
青春筑梦琅琊 红色薪火相传——“和光同尘”西海岸实践队赴琅琊镇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_支教_少年儿童_教学点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7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93

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,弘扬新时代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精神,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,缓解暑期“看护难”问题,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“和光同尘”西海岸实践队于2025年7月份参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琅琊镇“七彩暑假 筑梦琅琊”青桐学堂公益暑托班项目,在台西村等三处教学点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,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为当地少年儿童,特别是留守儿童、双职工家庭子女等群体,点亮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。

7月14日,琅琊镇“青桐学堂”公益暑托班正式开班。该项目由团区委、琅琊镇政府联合高校共同推动,首期开设多个教学点。“和光同尘”实践队主动融入这一政校联动的公益平台,成为多个教学点的重要志愿服务力量,将大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注入基层民生服务。

展开剩余78%

首先,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号召,“和光同尘”实践队于7月19日赴泊里镇开展“红席+红史”双脉研学。在张家庄村红席传承基地,队员亲历20道工序匠心锻造,从高粱秆到“冬暖夏凉”的红席,体悟“编席如修心”的匠魂;参观泊里党性教育基地,通过陈毅战旗等文物,深挖本土“丁氏三姐弟一门忠魂”事迹,将地方革命史转化为宣讲鲜活教材。此行为后续支教注入文化动能,课堂中,红席纹样剪纸与泊里英雄故事相融,让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在少年心中“活态传承”。

支教期间,实践队立足专业所长,构建“智育铸基·红色铸魂·安全护航”三维实践体系。 通过“1对N”个性化课业辅导,破解留守儿童学习难题,累计辅导课时200小时,覆盖学员50余人次;创新打造“烽火课堂”,以抗美援朝精神为核心,通过观看影片、英雄家书诵读等互动形式,立体化诠释“爱国主义”、“革命英雄主义”的时代内涵,让红色基因融入少年血脉;联动土木工程专业资源,研发“筑梦平安课”系列讲座,涵盖防溺水应急演练、建筑结构安全认知等内容,以情景模拟+实地教学提升了青少年生存能力。

实践队突破传统支教框架,精心设计“文体赋能”特色模块。文化浸润:开展折纸剪纸课、“诗词里的中国”诗词接龙游戏厚植文化自信;体教融合:组织趣味运动会,融合团队协作闯关等元素,在汗水中锤炼拼搏精神;美育滋养:举办“苹果狂想曲”主题绘画展,以艺术创作充分发挥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,锻炼创造能力。

此次参与“青桐学堂”暑托班服务,是“和光同尘”实践队深入基层、服务社会的宝贵实践。队员们不仅将所学的知识、热情和关爱带给了琅琊镇的孩子们,有效助力解决了家庭看护难题,更在真实的基层课堂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。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,展现了青岛理工大学学子心系社会、甘于奉献的青春风貌,以及土木人脚踏实地、勇于担当的优良品格。实践队队长郭培宇感悟:“琅琊镇孩子们专注的眼神、收获的笑容,是对队员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这堂‘行走的思政课’,让我们读懂了中国乡村最真实的脉搏。”

协同育人,共筑未来。“和光同尘”实践队将高校学科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,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。“青桐学堂”作为琅琊镇深化青少年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,“和光同尘”实践队的倾情参与,是高校力量融入地方公益事业、协同育人的生动体现。未来,实践队会继续深入贯彻“大思政课”理念,探索支教方式,为开创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和教育建设新局面贡献“青理智慧”。

作者 青岛理工大学 白钰

发布于:福建省